剑川一中 微信小程序 面向校友功能
微信扫码进入剑川一中


剑川一中 电子校友卡 校友可以通过小程序申请并激活电子校友卡,方便校友身份验证及享受校园服务,例如进出校园、使用校园设施等。电子校友卡是一种身份识别方式,可以通过小程序展示。
预约访校 校友可以在线预约返校,通过填写返校申请并选择访问日期、时间段等详细信息,方便学校提前安排接待。预约审批通过后,校友可按照计划返校。
校友动态 校友可以通过校友动态板块,了解其他校友的最新消息和动态。这个功能可以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校友可以分享个人近况、职业发展或对母校的祝福。
爱心捐赠 校友可以通过小程序向母校进行爱心捐赠,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教育项目、学生奖学金等。捐赠流程简单便捷,校友可以自由选择捐赠金额和项目。
留言本 校友可以在留言本中给母校留言,表达对学校的祝愿或提出建议,增强校友和母校之间的互动。学校也可以查看并回复这些留言,促进情感交流。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展示是一个展示校友个人成就的平台,校友可以上传自己的个人简介、荣誉奖项、事业发展等信息,展示在母校平台上,增强校友之间的互动和荣誉感。
剑川一中微信小程序 面向学校功能

校友审批 学校管理方可以通过小程序对申请电子校友卡或预约返校的校友进行身份和资料审核,确保申请人的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以保障校园安全和校友体验。
预约审批 学校可以对校友的返校预约申请进行审核,评估是否符合返校要求并根据校园日程安排批准或拒绝返校申请。通过审批后,校友可在指定时间返校。
预约放行 学校安保人员可以在校友返校当天,通过小程序进行预约信息的核验和放行操作。通过扫描校友电子校友卡或预约信息,确保校园进出的安全管理。
学校动态宣传 学校管理方可以通过小程序发布最新的校园新闻、活动公告、招生信息等内容,向校友及在校师生传递学校动态,保持校友对母校的关注和了解。
剑川一中 学校介绍

剑川一中,古称金华书院,坐落于剑川县之西,金华山东北麓,山川环抱,林木葱郁,清流潺潺,自古便是一处文脉昌盛之地。其前身金华书院,肇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书院选址于金华山,溪壑幽绝,林木密深,昔人以其地作院址,故名金华书院。至明朝隆庆三年(1568),知州胥弦将书院移建于金华山左麓,即今剑川一中校址,书院于隆庆四年(1570)告成。 书院初建之时,便得诸多名家学者支持,如李元阳特撰《金华书院记》,杨慎与李元阳赴石宝山游览及在大理讲学期间,学院学子纷纷受业其门下,得博约之教。清乾隆五十年(1789),荔扉到剑川任州学正,亲自出任金华书院山长,钱南园亦亲笔为书院题赠楹联,书院文风之盛,冠于丽江府各州县,藏书之多,版本之精良,为省内罕见。明末,赵炳龙在云南文坛上显露头角,成为白族中有影响的一个诗人,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亦在此留下佳作。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新学,金华书院降格为州立高等小学堂,然文风之盛,冠于丽江府各州县,直至1938年春,正式创建“剑川县立初级中学”。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名校迁至云南,对边疆民族的教育水平推动极大,剑川一中的师资力量亦随之增强,如英语教师张义昌,毕业于香港大学英语系,曾任丽江六属联合中学校长,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培养了一批英语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剑川县人民中学”,1951年春,开办完全中学,1953年秋,兴建教学大楼,建筑形式为宫殿式U字形砖木结构,共分上下两层,16间,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历经风雨,至1990年9月,剑川一中已成为剑川县最大的中学,拥有初中(包括民族初中)6个班、高中(包括民族高中)15个班,在校学生1157人,教职工101人。学校面积增加到35640.2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842平方米,设有仪器保管室、实验室、辅导教室、阅览室,图书馆藏书达14127册,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7%,高级教师10名和中级教师23名,占三级以上教师的61.6%。 剑川一中,承袭金华书院之文脉,秉承“金玉其躬,得门而入,华藻之笔,载道乃尊”之校训,以“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校园内,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环境幽雅,是学子们求学问道的理想之地。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岁月悠悠,剑川一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未来,她将继续秉持传统,开拓创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栋梁之材,谱写更加灿烂的明天。
开通状态:剑川一中暂未开通,微信扫码可体验部分功能!
